中国式现代化的每一步前行,都蕴含着改革的磅礴伟力。深秋的荆楚大地,到处涌动着一派繁荣的丰收景象。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第五次南下湖北,走进这块风起云涌的改革沃土,由衷感叹“每次来都能看到新突破”;面对湖北的改革发展,强调“要紧紧围绕抓改革促发展加强党的建设”,要求“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反腐,不断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纪检监察机关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力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肩负重要使命。湖北省纪委监委在推进新征程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中,自觉融入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始终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持续深化正风肃纪反腐,坚决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化标本兼治、系统施治,不断拓展反腐败斗争深度广度,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就是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清障护航。
省纪委监委坚持把严惩政商勾连作为反腐败斗争攻坚战重中之重,以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为重要着力点,持续深化国企、金融等重点领域反腐败,清存量、遏增量,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国有企业是我们党执政兴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湖北是国有企业大省,国有企业在改革发展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省纪委监委第九监督检查室主任龚雄艳说,“腐败破坏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影响国有企业健康发展,污染企业政治生态,损害企业形象和核心竞争力,决不可容忍、毫不能手软。”
“腐败不除,发展成空。”湖北省宜昌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委副主任杨玉超谈起轰动一时的宜化专案,依然十分感慨。市属宜化集团曾经是全国化工企业龙头,但在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蒋远华等腐败分子的侵吞下,企业一度资金链濒临断裂,下岗待安置职工近万人,经营举步维艰,各类风险集聚,成为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风险源。“在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情况下,违法乱纪在宜化集团一度成为常态,靠企吃企问题不断滋生蔓延,搞垮了企业,带坏了队伍,也败坏了风气。”
“宜化系列腐败案的查办,强化了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据宜昌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代主任占学识介绍,通过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强化案件查办和以案促改,校准了国企改革发展方向。宜化集团党委深入开展国有企业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坚决清除啃食国有资产的“蛀虫”;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扭转“一言堂”“搞小圈子”“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为干事创业者提供舞台,召开技术创新大会进行表彰和奖励,实施股权激励,增强员工归属感、认同感和凝聚力;大力推动“总部去机关化”,实行“产业+专业”的生产管理模式,总部人员精简59%,分、子公司逐步推行“小部门、大车间、短流程”管理;践行“一线工作法”,倡导领导带头、下沉一线、冲锋在前。
宜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大真深有感触地说,党组织对宜化的腐败问题进行彻查,对靠企吃企突出问题集中清理,拨正了企业前进的航向;重拳反腐,既严厉惩治了腐败分子,更为奋斗者搭建了广阔舞台,把焦点转移到改革发展上来。一套强有力的“组合拳”,彻底挽救了宜化。现如今,告别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的不堪过往,经历重塑政治生态的脱胎换骨,宜化焕然新生。2024年,宜化集团生产经营平稳有序,1至10月全集团实现销售收入427亿元,净利润23.2亿元。
省纪委监委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坚决清除腐败毒瘤,持续为改革发展清障护航。紧盯国企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及关键岗位人员等“关键少数”,紧盯国企改制重组、投资决策、工程建设、财务管理等风险高发环节,严肃查处靠企吃企、设租寻租、关联交易、内外勾结侵吞国有资产等腐败问题。2019年以来,全省查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违纪违法案件3299件,党纪政务处分2881人,其中“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552人,坚决斩断伸向国资国企的黑手,持续释放严的信号,突出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啃食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严重影响社会改革发展大局。“瞄准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开展集中整治,通过小切口的专项治理,更能起到突出的效果。”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斌雄对湖北的实践颇为赞赏。2024年,湖北坚持向基层延伸,大力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统筹推进省级层面不担当不作为、医药、特许经营、乡村工程建设等专项整治,建立项目库指导市县分级分类开展192个小切口专项整治,以“双专班、双方案”方式协同抓好15件群众身边具体实事,严肃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蚁腐”,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必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才能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省监委特约监察员、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肖登辉说,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湖北要凝聚起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始终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有贪必肃,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的实际行动,奋力打开荆楚改革发展新天地。
湖北始终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持续深化正风肃纪反腐,坚决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良好发展环境。
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是一体推进“三不腐”的重要载体,也是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的重要举措。省纪委监委持续将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成果转化为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护航改革发展稳定的强大动力,促进标本兼治、系统施治,不断拓展改革的广度和深度。
“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最根本的就是查补漏洞、加强监管、优化机制,让反复发作的老问题逐渐减少,让新出现的问题难以蔓延。”省纪委监委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钱春雷说,专项整治贯通查、改、治,是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2024年以来,针对工程建设领域乱象,湖北在全省部署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并出台系列相关制度。例如,武汉市东西湖区纪委监委在查办某街道相关负责人在工程项目征地拆迁中滥用职权案件时,引导四名涉案人员协助查找出工程项目征地拆迁审核把关不严、经费支出管理混乱、政策执行打折扣、责任落实不细不实等方面问题,有效形成“三书一报告一建议”,为案发单位整改问题、深化治理指明方向。
湖北坚持查办案件、促进治理同时发力,精准发现问题、推动解决问题均衡用力,取得了“开展一项整治、健全一批制度、促进一域治理”的良好效果。例如,针对查处案件暴露出的特许经营权协议约束力不够、行业监管不到位、企业内控管理不严格、市场竞争不充分等突出问题,部署开展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活动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全流程规范招标准入、协议签订、建设模式确定、特许经营活动定价、监测评估,修订特许经营项目监管制度21项,确保项目规范发展。结合全省违规吃喝问题专项整治,省纪委监委会同省经信厅等部门研究制定《湖北省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明确9类正面情形和9类负面情形,引导党员干部坦荡真诚同企业交往,不搞违规吃喝和利益输送。针对武汉市原副市长王清华案暴露的违规收送礼品礼金突出问题,督促该市开展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立案查处313人,其中处级以上干部86人,狠刹了违规收送礼品礼金突出问题,警示震慑作用明显,当地风气为之一变。
纪检监察建议,是常态化做好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的重要抓手。建议的精准性、专业性、规范性,影响着以案促改、以案促治、纵深推进不能腐的成效和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省纪委监委注重加强典型个案深度剖析和行业领域类案分析,围绕“案中人”分析“案中事”,从体制机制层面深入研究案发原因和规律,查找案件背后的制度建设薄弱点、权力运行风险点、监督管理空白点,提出有针对性、说服力的整改建议,推动案发单位、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加强重点领域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例如,针对荆州市委原书记何光中案、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黄祥龙(曾任荆州市松滋市委书记)案的共性问题,制发《关于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监督的纪检监察建议》,督促该市健全领导干部插手干预重大事项记录、报告和责任追究工作机制,推动解决下级对上级插手干预行为不抵制、不报告、曲意逢迎等问题。针对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不规范这个老大难问题,组织专班深入剖析农村集体“三资”领域典型案件,推动编印全省农村集体“三资”监管规范。针对纪检监察建议粗制滥造、一发了之的问题,组织开展建议的质效评查,对落实不到位的,面对面传导责任,促进整改。
健全风腐同查同治工作机制,是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的重要突破口。实践中,省纪委监委不断加强对风腐同源、由风及腐、风腐一体阶段性特征的深刻认识,以系统思维健全完善风腐同查同治工作机制。“持续强化治的效能,不断铲除由风及腐、由风变腐土壤,这是健全风腐同查同治工作机制、纵深推进不能腐的有力举措。”钱春雷介绍说,湖北坚持以案看风,精准查找本地区本领域哪些不正之风与腐败关系最为紧密,哪些作风问题容易演变为腐败,密切关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的放矢进行整治。坚持以风看腐,围绕行业、领域或地区易发多发的“四风”案件,深入分析作风建设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点,全链条排查监管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精准定位可能存在的腐败风险点。坚持风腐同治,做好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工作,通过“一把手”谈话、制发纪检监察建议等方式,针对案件中暴露的制度建设薄弱、风险防控不力等深层次问题,及时督促健全制度、加强管理。
在省监委特约监察员、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荣功看来,湖北紧紧抓住定政策、做决策、审批监管等关键权力,推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大大减少了权力设租寻租机会,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改向深处、改到根上,积极营造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
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既要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也要固本培元、凝心铸魂,不断筑牢不想腐的思想根基。省纪委监委坚持激浊和扬清并举,强化正反两方面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筑牢思想根基,从内心深处做到不想腐,以崇廉尚洁的时代新风为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推动改革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
每一个案例都是启示和鞭策,每一次现身说法都是震慑和警醒。“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危险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不廉是最大的不孝”……在省国资国企领导人员警示教育大会上,不少领导干部在观看专题警示教育片《痛悔》后深受警醒。强化警示教育是推动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工作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也是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的必然要求。省纪委监委着眼“精准滴灌”,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对象特点分层分类开展警示教育,以案说德、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责,不断释放强震慑、促警醒多重效果。
“只有提高警示教育的针对性,让‘画像’越精准,问题才能暴露得越彻底,越能触及灵魂。”省纪委常委、秘书长李瑞介绍,近年来,省纪委监委针对领导干部家庭腐败典型案件拍摄了《镜鉴家风》,针对酒“局”饭“圈”等违规吃喝典型案件拍摄了《剑指顽疾 砸局破圈》,针对政治掮客、政治骗子典型案件拍摄了《防骗识局》等警示教育片,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同时,探索拓展警示教育形式,如将纪律教育课堂搬到庭审现场、监狱、看守所,让当初的“熟面孔”、现在的“阶下囚”现身说法,促使干部以案为鉴,真正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是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础性工程,也是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现实需要。正如李斌雄教授所说,真正做到不想腐,在全社会营造和弘扬崇尚廉洁、抵制腐败的良好风尚,根本在于发挥廉洁文化的自律、教化、育人功能,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让廉洁文化浸润人心。省委党校(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主任李明提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重在发挥其价值导向、行为约束和环境净化功能,从思想根源入手,在全社会培育清正廉洁的价值导向,推动党员干部提升秉公用权、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在任何时候都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最终才能从源头上消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作为荆楚文化的发祥地,湖北拥有浓厚的廉洁文化底蕴。”省纪委监委坚持把廉洁文化建设作为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实,深入挖掘荆楚历史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中的清廉元素,持续营造廉荣贪耻的浓厚氛围。各市县纪委监委深耕红色沃土、充分挖掘优秀传统廉洁文化丰富内容,在开展廉洁文化教育中积累起众多有益经验。例如,武汉市纪委监委依托武汉各类红色革命遗存145处,推动“红”与“廉”、“廉”与“旅”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廉洁文化打卡地”;宜昌市纪委监委积极组织剪纸、皮影戏、指墨画、版画等非遗传承人创作清廉文化作品,增强廉洁文化渗透力、感染力……在推动地域传统文化与廉洁文化交融辉映的同时,廉洁文化教育形式也在丰富创新。依托原创曲艺说唱、沉浸式实景剧、情景党课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使廉洁文化不断向基层延伸、向干群内心渗透,“廉”味共赏的清正氛围愈发浓厚。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良好干事创业环境,顺利实现改革发展各项目标,离不开党内政治文化的熏陶和滋养。省纪委监委突出用好政治生态分析研判这个载体,协助省委制定《湖北省政治生态分析研判办法(试行)》及指标体系,建立完善联席会议机制,搭建监督信息贯通平台,努力实现系统集成、预警纠偏、常态长效。去年以来,组织173个地方和单位开展自评,对35个市州和省直单位开展集中研判,对3家省直单位开展驻点调研,从发挥政治功能、严肃政治生活、选人用人导向、干部纪律作风等方面进行综合研判,对相关地方和单位政治生态状况进行精准“画像”,及时反馈突出问题、推动健全制度,做到有病施治、无病强身。持续激活干部队伍“一池春水”,加大干部选拔任用、交流轮岗、上挂下派力度,树立起凭德才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遵规守纪前提下放手干事、锐意进取、积极作为,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是准确把握反腐败斗争形势的战略抉择,是乘势而上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的关键举措,是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我们将牢牢把握职责定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化标本兼治、系统施治,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以正风肃纪反腐实际成效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清淤除障、破除阻力。”湖北省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本文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4年第23期,作者:张由涛 王畅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