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鱼县簰洲湾镇簰洲村谌家堡中的池塘边,有一座高耸的水塔。这座水塔,是童年夏天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去玩的场所,戏水、攀爬、捉迷藏、跳水……但年幼的我并不知道的是,关于这座水塔,还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德高望重、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孤身老人。
老人姓胡,按我们当地的叫法,我得称他胡爹。在他的身上,那一代老共产党员、老村干部的红色精神光芒,那样灼眼,熠熠生辉。
胡爹全名叫胡振兴,生于1901年,幼年丧母,与父亲、弟弟三人相依为命,生活极为贫苦。十岁帮人放牛,十六岁同父亲做长工,勤扒苦做,任劳任怨。因为家境贫穷,他中年才娶妻生子,不料后来妻儿患病无法医治,先后死去,继室无出,也于建国后土改时病故。接连的噩耗,不公的命运,并没有彻底打垮这个具有高尚品德的庄稼汉,孑然一身的他,从此一心扑在了集体的事业上。
胡爹是解放后村第一任农会主席,党支部副书记。早在1951年,他用积攒的一百多元钱带头办起了九河乡(注:1951年,簰洲地区设有1个镇18个乡,九河乡为其中之一,1953年调整撤销)第一个互助组;1952年又创办了九河乡第一所民办小学。在1954年的特大洪灾中,他驾着小船到处救人,先把别人救上岸,然后才顾及自家。1958年他带领群众修渠道,建泵站,改变了两千多亩耕地既怕旱又怕涝的状况。胡爹带头实干,吃苦在前,不计名利,赢得了村民们的衷心爱戴。
在胡爹生活的那个时代,农村的吃水问题非常严竣。我清楚地记得,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的家家户户都还是靠从屋前屋后的池塘里挑水度日。看到村里群众成年累月依然吃着池塘里的脏水,已入暮年的胡爹心中非常不安。他很早就在心里默默作了个攒钱建水塔的计划。多年来,他一直省吃俭用,就连一把破扇子用了十多年也舍不得丢掉。
1986年春上胡爹病倒了,在武汉工作的侄儿来看望他,知道他有钱,想借五百元钱为侄孙办婚事。老人说这钱一分也不能动,我要留着为村里办点事。侄儿失望而归。对待亲人如此“吝啬”,可是每当村里的乡亲有困难,他总是尽全力帮忙。人们送礼物来感谢他,都被婉言谢绝。
1986年2月19日夜晚,85岁的老党员胡振兴病情恶化,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吃力从内衣口袋摸出一个望料红包,断断续续地对围在床前的六位党员和干部说:“我不行了,有三件事……拜托你们:第一,火葬在村内……没有推广开,我是党员,我死后……带头火葬。第二,不要把钱花在我的丧事上,不要……浪费。”老人艰难地喘了气接着说:“第三,我死后……这钱留着……给村里群众……解决吃水问题。”说完,老人把红包交给老支书,里面有九张存款单和一些现金,共2276.63元。在场的人无不深受感动,一时泪下。
胡爹去世后,谌家堡村修起了高高的水塔。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还决定,用老人的钱为全村220户人家各买了一个水龙头,每当人们扭开水龙头吃上干净水时,那一脉清流,无不激起对老人的怀念之情。
如今,高耸的水塔依然矗立在村中的池塘畔。虽然它已经多年废弃未用,而且随着那一代人的陆续远去,胡爹的名字也慢慢被人遗忘,但是那一代勤奋创业、坦荡忠诚、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之魂,永远融入在了共和国乡村的土地上,变成了无形的精神养份,继续哺息着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子子孙孙……
正如有词《鹧鸪天》云:
水塔巍巍址尚存,清流曾喜达全村。
两千遗款铭高洁,八秩生涯历苦辛。
情切切,意殷殷,奉公忘己见精神。
桑原今过犹回首,不泯人间是党魂。
(殷德胜 本文获得2020年嘉鱼县“学勤廉榜样 聚前行力量”主题征文活动优秀奖)